- 發布單位: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目前在國際社會中,各國均紛紛將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視為未來化學產業推動轉型的目標之一,不過您可知道,其實引發人民對於綠色化學概念的啟蒙、或是化學物質危害性的重視並不是由任何一位化學家、工程師或是政治人物所提出,而是由距今幾十年前,一位美國女性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所著作的書籍《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所引起。這本於1962年出版的書籍幫助引導了公眾對農藥及其與環境污染的聯繫的認識,也直接導致了不到十年後,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於1970年的正式成立。瑞秋·卡森女士普遍被公認為近代環境保護的領先創新者,也為目前的綠色環保意識及綠色化學實踐鋪平了道路。除了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成立,民間風起雲湧的環保意識,也促使了時任的美國前總統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1969年成立了公民環境諮詢委員會和內閣級的環境委員會,最終促成了美國國家環境政策(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NEPA)的發展。
在多年的政策推動下,USEPA認知到若要有效的解決化學物質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則必須從化學產品製造中/後的污染排放控制、轉移到產品製造前的源頭污染預防,因此USEPA在1980年代成立了污染預防和毒理學辦公室(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並於EPA成立後的二十年後(1990),制定了《污染預防法(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Act)》,以實施環保戰略並透過向各州提供撥款以減少化學物質的源頭浪費。此外,前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擔任總統期間也創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Presidential Green Chemical Challenge Awards)”,以獎勵那些實踐環境永續發展的化學家。
而在1990年代末,約翰·華納(John C. Warner)博士與保羅·阿納斯塔斯(Paul Anastas)博士共同出版了綠色化學發展領域最重要的教科書-綠色化學:理論與實踐(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書中對於綠色化學訂定了12個執行的原則(The 12 Principles of Green Chemistry),以作為減少負面環境影響的過程和實踐的參考。這些原則包含了預防:即預防廢物要比廢物產生後的處理或清潔好、原子經濟、危害較小的化學合成物、設計更安全的化學品、更安全的溶劑和助劑、能源效率設計、可再生原料的使用、減少衍生物及催化劑使用、可降解產品的前端設計、污染預防的即時分析和規劃本質安全的化學物質以預防事故等。
過去數十年來,由寂靜的春天出版開始,歷經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的推動及綠色化學原則的建立,到今天綠色化學的發展趨勢已經發生了轉變。隨著生態意識傳播到消費市場,以及某些材料和化學品的危害越來越廣為人知,現今化學產品製造商正在努力改變其在產品中使用化學品的方式。這些做法包括:
- 減少產品生產中使用的甲醛(與癌症等各種健康問題相關的氣體)的使用。
- 在生產中降低/消除染料的使用。
- 在廣泛使用的產品中降低/消除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使用。
- 開發用於農業化學中農藥處理的技術。
可以說,現今綠色化學的概念已與傳統環保概念不同。傳統情況下當環境污染發生時,僅能被動依據各項補救措施將危險化學品與其他材料分離,然後對其進行處理以使其不再有害或將其濃縮以安全處置;另一方面,綠色化學則是將有害物質從源頭排除在環境之外,並藉由製造技術的改善降低化學物質的使用,從而實踐了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本文轉譯自Thomasnet平台 “綠色化學的歷史與進展(The History of Green Chemistry and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