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汞水俣公約資訊網站

查詢
:::

「魚油」比例越高越好?專家曝「挑選關鍵」:不能只看%數

  • 轉載單位:綜合規劃組

瘦身的人最怕自己吃得太油,雖然油分熱量高容易讓人發胖,但油脂並不是百壞無一利,油脂同時也協助維持人體神經與皮膚等功能的運作,油吃得太少,生理機能會失控,吃對則好處多多,幫助神經發育、調整三高與免疫功能又抗發炎,但是究竟哪些油該吃,哪些則該省?答案是「必需脂肪酸」要吃得足夠!

 

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吃多少?誰該補充?

必需脂肪酸指的是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脂肪酸,其中只有「Omega-6和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Omega-6」家族的LA、GLA、AA,主要存在葡萄籽油、葵花油、大豆油等一般的食用油中,由於Omega-6經代謝後可能造成體內發炎,因此攝取量建議不超過當日總熱量的10%,以2000大卡計算作舉例,1天20公克左右,約是3~4小匙的量。

常見食用油中「Omega-3」結構脂肪酸不多,其主要源於深海魚的EPA、DHA及堅果中的ALA,衛生福利部建議攝取量占總熱量0.6~1.2%,以2000大卡計算作舉例,每日約1300~2600毫克即足夠。正值學習黃金期的兒童、需要維持循環順暢的長輩、需要提供寶寶發育營養的孕哺乳媽媽、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一週吃不到3次魚等,都是主要可補充魚油的族群。

 

魚油%數代表意義為何?不同%數各有合適對象

考量一般人仍會從日常飲食攝取到EPA及DHA,政府亦頒布「食品原料魚油之使用限制」公告,魚油應符合「每日EPA加DHA總量不超過2公克,特定疾病使用則不超過5公克」的規定,台灣市售配方以每粒膠囊含量乘上每日建議食用顆粒數之後,大多設定在1公克左右。

魚油所標示的「%數」越高,即代表每單位的魚油產品中,我們主要想要攝取到的「Omega-3脂肪酸」含量越高,魚油的膠囊顆粒大小設計各異,因此即便百分比數值不高,膠囊顆粒容量大,吞一顆就能吃到足量的Omega-3脂肪酸,但對不便吞嚥的族群來說,確實更適合顆粒小而百分比數值高的選擇,但顆粒小而百分比數值較低的商品也大有擁護者,因為即便需要服用的顆粒數多,且會攝取到Omega-3以外的脂肪酸,但每日花費金額換算下通常是最便宜。「EPA」主訴循環暢快、「DHA」主訴思緒靈活,根據各商品「EPA、DHA」調配比例不同,也讓各產品創造出更多不同的需求客群與市場價值。

 

加工技術提升 酯化技術重組脂肪酸結構型態

根據加工技術更新,現在許多消費者也開始重視起脂肪酸的結構形式,一般來說脂肪酸會3個1組地接在甘油上,形成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 TG)存於自然界,但3個1組的脂肪酸,其成員包羅萬象,不會只有Omega-3脂肪酸,因此業者便運用酯化技術,將脂肪酸自甘油中分離出來,只取Omega-3脂肪酸、集中放入膠囊,推出更純粹高濃度Omega-3的產品,但酯化過後的形式(Ethyl Ester, EE)吸收速度較緩慢。

因此近年又流行將已取出的高濃度Omega-3接回甘油、變回三酸甘油酯型態(Re-esterified Triglycerides, r-TG),成為3個1組全都是Omega-3脂肪酸的三酸甘油酯,除了濃度高之外,邏輯上認為會比較好吸收,但研究觀察最終總吸收量很可能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酯化形式在體內有類似緩釋的效果,但目前這種緩釋的作用,還未被定義有什麼額外的好壞優缺。

 

擔心重金屬污染?挑選食品檢驗合格產品降低風險

除了功效的層面,許多消費者十分在意魚油食安議題,大型魚類可能含水銀、鎘、鉛等重金屬,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魚類攝食指南》即曾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依指南攝取以避免重金屬危害,因此除了以小型魚混合製成的魚油規避食物鏈蓄積風險,挑選具有信譽並能出具食品檢驗合格證明文件的產品更是重要。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魚油所標示的「%數」越高,即代表每單位的魚油產品中,我們主要想要攝取到的「Omega-3脂肪酸」含量越高。魚油的膠囊顆粒大小設計各異,百分比數值高低產品各有其優缺點。另外除了「%數」,隨著加工技術更新,現在許多消費者也開始重視起脂肪酸的結構形式。

 

新聞出處:ETtoday健康雲

資料來源:ETtoday健康雲

分享
  • facebook
  • line
  • 列印
  • 點閱次數:254
  • 資料發布日期:113-08-16
  • 資料檢視日期:113-08-19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