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Source: pixabay@pexels
臺灣南部去(112)年飽受登革熱疫情肆虐,讓政府及民眾都相當頭大。而登革熱是什麼?患者感染到登革熱會有什麼症狀?而我們又該如何做好環境管理,清除孳生源,有效防治登革熱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什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在臺灣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是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叮咬而傳播給人類。
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而臺灣地理位置正處於亞熱帶,其溫暖潮濕的氣候成為蚊子繁殖的理想環境。若稍微不注意,這樣的環境可能成為登革熱流行的溫床,對公共衛生及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其中夏、秋兩季更是登革熱的好發季節,一到夏季臺灣南部登革熱疫情就慢慢竄起,又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北部及高海拔地區氣溫也相對有升高的趨勢,導致疫情可能在全臺灣出現。然而,全球化發展讓臺灣與各國互通有無,境外移入的案例也一直都讓我國面臨挑戰,因此若我們越瞭解登革熱,越能有效防治疫情!
登革熱的致病原與感染症狀
登革病毒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的一種,分為Ⅰ、Ⅱ、Ⅲ和Ⅳ四種血清型別,每一型都有自己的特定基因組,且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都是以治療症狀為主。
登革熱感染症狀可分為「典型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兩種。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其症狀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引起的宿主反應程度也會不同。而登革出血熱起初症狀與典型登革熱相似,但在發病的3-4天後,身體會有出血的現象,如皮下出血、牙齦、眼結膜、鼻、胃、子宮出血等,嚴重時可能會引起休克,稱為「登革休克症候群」。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則導致比較嚴重的感染症狀機率提高,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達20%以上。
清除環境孳生源
其實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清除蚊子的幼蟲(孑孓),因為如果一直有卵跟幼蟲生長,那麼消滅成蚊也無法殺死所有病媒蚊,「沒有孳生源就沒有病媒蚊;沒有病媒蚊就沒有登革熱!」。那要如何清除孳生源呢?以下提供幾點簡單又有效的方法杜絕病媒蚊孳生:
- 儲水或盛水容器不用時應倒置,使用時加蓋密封,若因特殊需要無法密封,可養食蚊魚(如孔雀魚),並放置水芙蓉、小石頭或彩色膠質物。
- 清除室內及戶外廢棄容器,勿隨意堆積或丟棄。若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物,應交由地方清潔隊清運。
- 清除所有可能會積水的容器,如天然樹洞、竹洞,或是人為建築的屋頂排水溝、雨棚等,應加以處理,避免孳生病媒蚊。
- 清洗積水容器時必需用刷子用力刷洗內壁,且倒水前應搖晃一下,把附著在容器內的病媒蚊卵或幼蟲徹底清掉。
噴灑環境用藥
第二種則是撲滅病媒蚊的化學防治,透過實施化學藥劑的噴灑可以有效控制病媒蚊的數量,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當然,這些登革熱病媒蚊防治用藥劑必須是環境部核准登記之環境衛生用藥,其有效成分主要為合成除蟲菊精類和有機磷類等。
另外,除了自行至超商及量販店選購經環境部核准登記之一般環境衛生用藥外,也可以透過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架設的「環境用藥許可證及病媒防治業網路查詢系統」找尋合法的病媒防治業進行噴藥作業。噴藥前應詳閱病媒防治業提供的施作計畫書,充分瞭解所使用的環境用藥、施作時與施作後的注意事項;施作時應由病媒防治業專業技術人員全程督導,並穿著清楚易辨之所屬公司行號識別衣物或臂章和佩戴識別證;施作後應依據施作合法藥劑標示說明書進行環境整理,並且在充分通風後才進入室內。
斬釘「孑」鐵 趕盡殺「孓」
對面登革熱疫情,噴藥僅能消滅成蚊,但頻繁噴藥容易導致蚊蟲產生抗藥性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同時也影響人類與寵物的健康,因此應以「孳清為主、噴藥為輔」的原則來阻斷登革熱疫情。
環境部呼籲民眾應加強自身防疫作為,主動整頓居家周圍環境,定期進行「巡」、「倒」、「刷」、「清」等四合一工作,有效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並自我檢視居家環境是否有積水容器。外出時應穿著長袖淺色衣物、皮膚裸露處應使用環境部核准之防蚊液,以避免蚊子叮咬。
最後,還有很重要一點是,家中如果有罹患登革熱的病患,一定要請病患平時穿著長袖長褲,並且睡覺時要掛蚊帳,避免蚊子叮咬,以阻絕登革熱病毒透過蚊子叮咬而繼續傳播開來。
讓我們攜手維護環境衛生,齊心防範登革熱吧!
圖1、登革熱病媒蚊防治用藥 低毒安全有效(來源: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圖2、找尋合法專業的病媒防治業者(來源: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