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圖片來源:Pexels
新冠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推動了外送餐食服務的蓬勃發展,但是你是否知道這些一次性餐具,像是塑膠餐具和紙容器,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些餐具與容器的食安秘密吧!
塑膠餐具的材質解析
在臺灣,多數一次性餐具都含有塑膠成分,以塑膠碗及塑膠湯匙為例,主要使用的是「塑膠分類標誌1」中5號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與6號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材質,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塑膠材質的耐熱程度如何呢?
5號的聚丙烯具有耐熱、耐酸鹼及耐油的特性,在一般食品處理溫度下較為安全;而6號的聚苯乙烯(俗稱保麗龍),一般耐熱在70℃至90℃之間,不具耐油性及耐酒精性,若長時間盛裝超過90℃高溫的食物或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則可能會溶出有害物質或造成塑膠材質變質的風險。
另外,炎炎夏日時人們最愛來一杯手搖飲料,清涼又消暑!但是塑膠吸管在製造過程中經常添加塑化劑,來增加可塑性與延展性,但若當飲用高溫、含油脂或酸性飲料時,將會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有些廠商更為了增添塑膠吸管的色彩,使用含有鉛(Pb)或鎘(Cd)的顏料上色,若長期飲用,這些重金屬便會累積於體內,並干擾內分泌系統,導致慢性病及癌症等風險。
紙容器背後的真相
外食族也經常使用紙容器(如紙餐盒、紙碗、紙杯及牛奶盒等),這些紙容器內部都會塗上一層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或可再生材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作為原料的「淋膜」,用以盛裝食物,這層塑膠材料耐油、耐水,還能夠長時間盛裝食物。「淋膜」在製造的過程中,部分會添加塑化劑來調整塑膠材料的柔軟性與彈性,若長時間盛裝溫度過高的食物,可能會溶出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內分泌失調或生殖異常等危害。此外,也有些廠商為使紙容器看起來潔白乾淨,非法添加螢光增白劑,若過量暴露將有皮膚過敏、紅腫或發癢等風險,嚴重時還可能會毒害人體。
紙容器的外層油墨也不容小覷,若廠商為節省成本,將食用級印刷油墨改成工業用油墨,民眾於食用過程中,可能會把含有甲苯等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及鉛、鉻、鎘、汞等重金屬的工業油墨一起吃下肚。長期暴露於重金屬鉛之下,研究顯示可能增加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其他重金屬暴露過量也會提高各種急性、慢性病、不孕症及致癌的風險。
因此選擇使用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且依食安法第26條完整標示的產品,加上民眾正確使用觀念,才能保障飲食衛生安全。
向免洗筷說掰掰
免洗筷被廣泛利用主要是因為它的便利性、低成本及外食文化的興起,然而免洗筷為防止變黃、變黑及發霉,通常會經過亞硫酸鹽處理,這會導致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若民眾不慎食入過量的二氧化硫,可能會有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症狀。因此,在使用免洗筷前建議「聞一聞」是否有刺鼻的酸味,若有酸味,則可能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若需使用免洗筷時,應避免使用顏色太白、有異味酸味的免洗筷,並注意包裝是否完整,有無破損發霉的現象,使用時勿泡在熱湯裡增加有害物質溶出風險。
除此之外,環保筷雖非一次性餐具,但也可能暗藏風險,如果選購不當、沒有定期更換,或使用錯誤清潔及保存方式,都容易孳生細菌而危害人體健康。選購環保筷時,應以不上色、不彩繪且一體成型的產品為佳,避免購買顏色過於鮮豔、表面凹凸不平的產品,並建議定期更換筷子,以確保飲食安全。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考量國際減塑趨勢與減輕環境負荷,環境部自2002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持續擴展管制對象與項目,同時採用多元措施,落實減少塑膠的使用量,如循環容器的推廣、推動蔬果裸賣、旅宿用品、網購包裝等。此外環境部於2021年及2022年分別公告「行政機關、學校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作業指引」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等相關規定,以公帶私、大帶小的模式,鼓勵全民一起「自備、重複、少用」。
有鑑於此,在日常生活中,為減少外食帶來的健康風險,我們可以:
- 自備不鏽鋼、陶瓷或玻璃等材質的環保餐具及容器。
- 購買信譽良好且標示清楚的產品,避免購買價格低廉或顏色過於鮮艷的產品。
- 餐具及容器出現刮痕、磨損及顏色異常時,應立即更換。
- 若無法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盛裝食物時,應盡量避免盛裝滾燙或酸性的食物。
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們可以透過減少食物浪費、選擇友善環境產品、支持綠色消費等方式,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轉變,不僅是在保護環境上採取行動,更是為了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而共同努力。
自備環保餐具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1塑膠分類標誌 (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 是美國塑膠工業協會於1988年所發展出來的分類編碼方式,符號包含順時針轉箭頭,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並將編碼包圍於其中。